您現在的位置: 首頁
【百道網·朱曉劍專欄】有書友這樣說舊書店:“一進門,就看見三排古式書架,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古籍。屏風、奇石,鏡架、硯臺、老木桌、一大堆字畫,還有品相完美的誥命。兩側的玻璃柜里,那老東西就更多了,各種照片、眼鏡、地契,甚至聽診器、針管應有盡有,讓你置身在那些縱橫過往的歲月里,恍如夢中。如果不是門口的玻璃門和一身現代裝束的老崔,我真會以為自己穿越了。”
早幾年玩孔網的時候,印象中石家莊有好些家舊書店。但從沒有打過交道。這次路過石家莊——詩人晴朗李寒戲稱為國際莊,自然想探尋一番,聯系韓松,他對新書店熟悉,舊書店熟悉的并不太多。于是就聯系倚天兄,印象中他對此多有關注。
這么著就推薦了籍古齋舊書店。那是位于河北古玩城三樓的一家舊書店。我又咨詢藏書報張維祥兄。他說老板名為崔中友,并叮囑我別說《中國舊書店》里寫了他,恐怕他還不知道有這書。我答應了下來。
跟崔先生聯系,約十點半去書店看看。大概因為是在樓上,沒見店招,走進去才看見店招放在里面。里面只有崔先生和夫人在,我先大致瀏覽了一下,書店除了線裝書外,有少量二手書,此外就是文玩之類的了。有書友這樣說舊書店:“一進門,就看見三排古式書架,擠滿了各式各樣的古籍。屏風、奇石,鏡架、硯臺、老木桌、一大堆字畫,還有品相完美的誥命。兩側的玻璃柜里,那老東西就更多了,各種照片、眼鏡、地契,甚至聽診器、針管應有盡有,讓你置身在那些縱橫過往的歲月里,恍如夢中。如果不是門口的玻璃門和一身現代裝束的老崔,我真會以為自己穿越了。”
聊天時,崔先生以為我也是開書店的。我趕緊說不是,只是寫幾篇文字而已。崔先生早年從事書畫裝裱,但親近圖書,十多年前介入線裝書領域。2003年在北京開店七八家,忽遇“非典”,撤回石家莊。早幾年線裝書行情好,“拿到拍賣會,沒有帶回來的。現在不行了。”他說,現在適合收一些書。與成都淘書齋的蔣德森似乎有來往,又翻開一個記事本,上面記著幾個成都的來訪者,看看名字,不大熟悉,也許只是玩線裝書的吧。
閑聊中說起孔網。崔先生說:“前不久還去給他們送過書。人家做事,大氣,來往路費都給報銷了。他們那地兒不錯。”他翻翻名片,沒有找到,話題就扯開了。
說起成都,原來崔先生早在1980年代就來過,勾起了他幾多回憶。邊回憶邊說:“成都好吃的太多了。味道也很好。石家莊市就差遠了。環境也很好,每次去吃得特舒服。”
稍后我在他的留言本上記上聯絡方式,他記下時間。又找出一冊《中國舊書店》來,“這里面有寫書店的一篇。”我說,這里也有我的文字。他看了看,說不錯。話題從美食再回到舊書上,石家莊玩線裝書的有幾位,但開店的只此一家。“書店不好做,回頭還得聯系個新門面開店,這里平時人就少。”我注意到旁邊有好幾家店都關著門,來此游逛的人更少了。這大概也跟石家莊有三四個古玩城有關,一旦分散開來,就不能集中吸引玩家了。
對于線裝書,多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多是從旁邊觀察了。我在書店隨意拍幾張照片。崔先生則聯系了張維祥兄,“中午聚聚”。我此前在網上看資料說其是晉中人。我還以為是山西的某個地方,卻原來是石家莊邊上的城市。這等謬誤說來讓人害羞,就引起了崔先生對晉中的敘述。
國際莊有這樣一家線裝書店,也真是拉高了格調。即便是不能每天跟這些書親近,偶爾去參觀參觀,也就有了幾分文化氣息。
本文轉載自:頭條號 / 朱曉劍專欄,經作者授權轉載
來源:百道網·朱曉劍專欄
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及其平行公司北京百道世紀教育科技有限公司下屬的網絡媒體平臺百道網、百道網微信、幫書店微信,以及百道學習APP和小程序等平臺上發布的文章,版權屬于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所有,或北京百道世紀網絡信息技術有限公司與著作權人共同擁有,嚴禁轉載。任何紙媒、網媒或社交媒體需要發布或轉載,請與版權專員聯系(service@bookdao.biz),獲得授權后,方可轉載。對于任何未經授權的轉載,我們將依法追究其侵權責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