傅斯年先生評價他的學問“近三百年來一人而已”。
1969年10月7日,陳寅恪先生病逝廣州。
陳先生出身名門,祖父陳寶箴是湖南巡撫,其父陳三立是清末四大公子之一。他年輕時游學東西洋十數載,不求文憑而追求學問。他一生治學范圍包括佛教史、西域史、蒙古史、魏晉南北朝史、隋唐史、明末清初鼎革史等。35歲受聘為清華國學院導師,他的講學之道,“前人講過的我不講,近人講過的我不講,我自己過去講過的也不講,講未曾有人講過的。”清華園內學生和教授凡有文史難題,都會向他請教。他的治學之道,強調超越和出新,“一時代之學術,必有其新材料與新問題。治學之士,得預于此潮流者,謂之預流。其未得預者,謂之不入流。此古今學術史之通義。”他奉“自由意志“和”獨立精神”之圭臬,無論身處順境、逆境,終生未曾改易,以生死力爭。
本書單將三聯書店2012年出版的《陳寅恪集》(13種14冊)第二版選入,并重點選入了他的幾種屢被提及的代表作品,遺憾的是,其中的《論再生緣》,百道所收之書目元數據有所缺乏。此外,書單另選入了幾種論及陳先生的著作,為無法研讀陳先生深邃學術專著的普通讀者,提供了解其生平與學術思想的入門讀本參考書單。

陳寅恪在哈佛的學生照